范围扩大、下调利率!第二期“资金”启动,最新解读来了
1月2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显示,根据参与机构需求情况,第二次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于当天完成招标,本次操作金额为550亿元,采用费率招标方式,20家机构参与投标。
多项政策“红利”伴随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落地,记者从行业机构了解到,本次质押品范围进一步扩大。允许参与机构提交持有的限售股、港股通项下持有股票等,大幅提升可用质押品范围,有利于机构提升资源使用效率。同时,互换便利费率下降,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标费率,由首次的20bp降至10bp,进一步降低了机构成本。中国结算还特批为互换便利质押登记降费,这降低了参与机构成本,有利于现有参与机构扩大业务规模,吸引更多新机构加入,扩大互换便利业务覆盖面和灵活性,为市场带来更多持续性“活水”。
接近监管人士称,后续将持续跟踪评估互换便利工具实施情况,结合市场运行情况调整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和投放节奏,保险等机构也已基本做好参与准备,持续推动相关机构用好、用足政策工具。
第二批机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
中国人民银行公告显示,根据参与机构需求情况,第二次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于当天完成招标,本次操作金额为550亿元,采用费率招标方式,20家机构参与投标,最高投标费率30bp,最低投标费率10bp,中标费率为10bp。中标费率较首次降低10bp。
与首次互换便利操作相比,第二次操作参与机构扩容、投放规模增加。证监会表示,在首批20家参与机构基础上,根据分类评价、合规风控等条件增选了20家参与机构,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。每批次操作时,根据意向参与规模筛选出20家左右的机构参与中国人民银行招标操作。40家机构都是行业头部机构或资本实力较强的公司,总资产规模占比接近行业的70%。
行业机构表示,扩大证券基金公司参与范围,有利于支持更多合规风控有效、有参与意向和投资能力的非银机构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互换便利工具,有助于行业机构通过差异化、市场化投放,促进发挥稳定市场的功能。第二批互换便利操作金额550亿元,超过了首次操作规模,机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。
首批500亿元全部落地
2024年10月18日,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印发《关于做好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相关工作的通知》,宣 布正式启动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(SFISF)操作。证监会同日公布17家证券公司、3家基金公司纳入首批试点范围。10月21日,互换便利首次操作500亿元,中标机构积极参与。
目前,首批操作已经全部落地,并已基本完成投放,证券基金积极运用互换便利工具,发挥了互换便利工具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作用。
相关证券基金公司响应政策安排,根据市场情况稳步融资建仓。具体投向以指数成份股和ETF为主,部分公司投资超过九成。
记者了解到,为支持互换便利工具发挥市场化效果,各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和投放节奏,部分公司通过集中、大额投资低波红利股票,践行长线持有策略,为市场引入稳定资金;部分公司发挥择时和组合投资专业能力,动态增加篮子股和指数ETF持仓,在市场出现向下波动时增加投入,积极发挥稳市功效。
监管部门将不断优化互换便利机制
“互换便利从9月24日首次提出到10月21日首次落地不足1个月,非常高效。”有行业机构指出,在首批操作落地过程中,监管机构不断优化机制安排,提升操作效率,降低机构成本,为互换便利政策工具发挥作用提供了大力支持。
记者了解到,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落地较首次更加优化,如质押品范围进一步扩大,互换便利费率下降,中国结算特批为互换便利质押登记降费。为支持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,更好服务保障市场机构参与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业务,中国结算发布通知,自2025年1月2日起,对参与互换便利业务的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涉及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的优惠措施,其中港股通证券质押登记费按所质押股数(份额)为基础收取。
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了解到,后续将持续跟踪评估互换便利工具实施情况,结合市场运行情况调整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和投放节奏。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,互换便利操作允许非银金融机构以持有的债券、股票ETF、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为抵押,从央行换入国债、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,为市场提供一个高效利用存量资产的新途径,有利于非银金融机构“盘活存量、用好增量”。另一方面,互换便利工具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支持,使得金融机构在市场波动时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投资和资产调整,增强整个市场的稳定性,尤其是对于资金周期长、投资规模大的保险公司,其长期配置的战略定力得到强化,进一步推动了长期资金“入市”,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。
最新评论